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acf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home/wutayuco/public_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手機攝影,超完美曝光 – WuTaYu | Home

手機攝影,超完美曝光

檔案 2016-1-1 14 07 31(iphone 5S + snapseed)

手機攝影根本不可能超完美曝光,我們只能妥協而已,標題只是把你騙進來看文章的(無誤)。

如果想要照片儘量接近眼見的真實物體,相機蒐集到的色彩資訊就要盡量接近人眼,但是手機做為低階的數位相機,資訊的搜集量是遠遠不夠的,這點我們可以從「色階分布圖」看出來。用snapseed這個app開啟照片,就可以看到左下角的線圖,那就是色階。
色階
色階的意義就是這張照片從最暗到最亮所記錄的資訊量。一般而言自然界的色階分佈都是順的,也就是頭尾的地方都是從0開始。
色階2

如果發現左右有被截斷的情形,就表示相機所截取的資訊量不夠,左邊被截斷表示暗部的資訊沒有記錄到(如下圖),沒記錄到的影像都會變成純黑色。
暗部截斷
像這張照片就有很多黑掉沒有資訊的地方
暗部截斷2
同樣的,如果右邊被截斷的話,相片就會有地方整個白掉,稱為過曝。這張照片也有許多過曝的地方。
過曝
總體來看,這張照片的色階分布圖大致長這樣。
未命名-7
手機不比數位單眼,因為先天限制,常會有亮暗處細節缺失的問題(稱為動態範圍窄),所以我們必須依據需求,在拍攝的時候就要獲得最多的資訊,在後製時調成最佳影像樣貌。在拍攝的當下就決定要怎麼後製。

假設現在遇到這樣的場景:前後景明暗反差很大,而重點是前景,如果不考慮後製的話,對著前景曝光,會拍到這樣的影像:
檔案 2016-1-1 15 17 16
前景看起來曝光正確,但是背景的天空和湖面一片慘白,從色階分布圖會明顯看到右邊被截斷一大部份,是過曝的地方。而左邊是完整的,且還有一小段距離才會到邊界。
檔案 2016-1-1 15 14 47
獲得最多資訊為前提來說,亮部的資訊量是不夠的。
改善方法是,在拍攝時減少一點曝光(iphone在拍攝的時候是可以-EV的),可以獲得下圖這樣的影像:
檔案 2016-1-1 15 14 26
看起來過曝的地方是少了,但是做為主角的前景卻太暗了。看看色階分布圖,過曝的地方少了,暗部的分佈雖然偏暗,但沒有被截斷,也就是說沒有暗部細節缺失,只要資訊沒有缺失,後製就能夠調整

要怎麼調整呢?開啟snapseed的「影像微調」功能。首先使用「氛圍」,氛圍這個功能會改變整個場景的明暗分佈,把特定部分的亮部變暗,把特定部分的暗部變亮,結果是整體明暗的反差變小(在這個例子中是前景整體來說變亮,後景整體來說變暗),同時同為亮處或同為暗處的對比增加,變得更清楚(這個例子來說是山脈整個在亮區,山脈的明暗對比增加,變清楚,石頭和草在暗區,對比也增加,變清晰)。總之,就是一個接近HDR的厲害功能。(但因為效果太好,常常會調整過頭,必須十分小心)
檔案 2016-1-1 16 01 13
檔案 2016-1-1 16 01 34

這裏比較使用前後的樣子
beforeafter
現在看起來天空還是太白了,在拍攝的時候沒收到的資訊大致沒救,但我們來看看後製能不能死馬當活馬醫。snapseed之中調整明暗的選項有三個,都在影像微調裡面(lightroom比較厲害有五個XD),分別是亮度、陰影、高亮度。「亮度」改變的是整張照片的明暗,「陰影」改變的是暗處的明暗,「高亮度」改變的是亮部的明暗。改變的部位對應色階大致如下:
亮度

在這張照片裡面,我想改的是背景(亮部)的明暗,但不想動到前景(暗部),所以使用「高亮度」的選項。-43以後,居然有救回來一些,截斷不見了!檔案 2016-1-1 16 27 20
結果如下,天空藍色的部分更多了
檔案 2016-1-1 16 35 10

這樣影像已經差不多了,但我覺得前景還可以再清楚一點,於是接下來再經過微調,最後的成品:
檔案 2016-1-1 17 37 34

來比較看看,左邊是對著主體曝光,不考慮後製的情形;右邊是在工作流程中加入後製,在拍攝的時候就以獲取最多資訊為目標。
final


 

下面這個場景是更極端的高反差。自動曝光會拍出這樣的照片:
檔案 2016-1-1 17 53 49
檔案 2016-1-1 17 58 39
可以看到色階分佈圖的兩端都被截斷,亮暗部的細節都不見了。當細節不能全包的時候,我們只能選一個重要的。手機的好處就是拍完可以對照現場後製,觀察現場的情形,我覺得最漂亮的地方是窗外的光線打在右邊的雕像上面,但是這張照片中,右邊雕像的細節全部過曝了,所以我決定減EV放棄一部分暗部細節,以保留雕像的細節。
檔案 2016-1-1 14 22 22
隨後再用「陰影」功能把暗部加亮,救回一點暗部細節。
檔案 2016-1-1 14 07 31
來放大比較看看雕像部分細節的差異。
compare

 

同樣的方法,拍黑白也很不錯。
檔案 2016-1-1 18 40 52

檔案 2016-1-1 18 41 50

檔案 2016-1-1 18 42 54

檔案 2016-1-1 18 43 22

Share your thoughts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