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acf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home/wutayuco/public_html/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奇美英國國家藝廊展:空間處理 – WuTaYu | Home

奇美英國國家藝廊展:空間處理

有一個說法是:繪畫是開一扇窗,畫家要想辦法把空間感推遠。在這次英國國家藝廊的展覽可以看到許多處理背景的方法。

1. 近大遠小符合透視:
透視法剛發明的時候,許多畫家急於表現線性透視,畫面常會有明顯的透視線條。攝影就是單點透視,所以這樣的透視現在看起來沒什麼特別的,但在當時是很驚人的幻覺。


Sandro Botticelli (about 1445–1510), Three Miracles of Saint Zenobius, about 1500, Tempera on wood


2. 近大遠小不符合線性透視:
北方文藝復興的透視技巧較晚發展,或是說他們不見得一定要有完美的透視,所以會見到這種不同的東西使用不同的透視,類似多點透視的情形。不理會線性透視的好處是易於整合複雜場景,因為嚴格的線性透視會把後面的東西遮掉。雖然在很長一段歷史中這被視為比較差的技術,但經歷了立體派、現代繪畫之後,現在看起來反而有活力且具現代感。


Joachim Beuckelaer (probably about 1535; died 1575), The Four Elements: Water, 1569, Oil on canvas


這次展覽展了一張高更學塞尚風格的畫,特色是有意識地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個對象,並組合到同一個畫面,例如前面的盤子比較平視,後面的布比較俯視。即是有意尋找線性透視之外的表現方式,就結果而言,很類似北方文藝復興的空間感。


Paul Gauguin (1848–1903), Bowl of Fruit and Tankard before a Window, probably 1890, Oil on canvas


3. 跟貞子一樣跑出畫框:
北方文藝復興承接國際哥特式風格,向內的空間感常常很淺,像是一個淺櫃子或浮雕而不是一扇窗,這張甚至不是向內的,作者把畫框畫在人物的背景,使得人物向觀眾浮出。較鮮艷的綠色背景也像是一面牆,擋住向內部的空間。


Jan Gossaert (Jean Gossart) (active 1508; died 1532), A Young Princess (Dorothea of Denmark?), about 1530–2, Oil on oak


4. 空氣遠近法:空汙遠近法,越遠的景物霧霾污染越嚴重的感覺????


Claude (1604/5? –1682), Seaport with the Embarkation of Saint Ursula, 1641, Oil on canvas


5. 背景用低彩度、低對比退後:空氣遠近法基本上是遠的景物加白色,使得彩度和明暗對比下降而退後。其他調整彩度和明暗對比的方式也同樣可行。這張黑髮和白皙皮膚及白領子的明暗對比強烈、磚紅衣服相對高的飽和度,都是人物和背景能夠分得開而使人物存在感強烈的原因。


Sir Thomas Lawrence (1769–1830), Portrait of Charles William Lambton (‘The Red Boy’), 1825, Oil on canvas


6. 顏料的厚薄與堆疊:前面幾種方法都是基於對象物在真實世界的情形, 用繪畫技術在2D圖片仿製3D幻覺。而利用顏料物質的堆疊也能製造不基於幻覺的空間感。例如林布蘭的自畫像中,背景相對於人物的厚塗,顏料薄且透明度高,透出了底下的顏色,於是有了通透、更深遠的感受,可以比較另一張人物和背景的厚度比較一致的作品。


7. 特別的處理:
莫內這張的空間很有趣,沒有表現近大遠小,反而像是空拍,前後景物差不多大。看起來左邊大塊的花叢最往外接近觀眾,因為它的亮面用了更淺更鮮豔的綠色、比較細而顯眼的筆觸以及更厚的顏料,都有往前的效果;而右下角的花叢筆觸模糊,露出大量畫布,看起來扁平而往後,在真實世界中它應該是前景,但在畫家的取捨之下,往後移了。


Claude Monet (1840–1926), Irises, about 1914–17, Oil on canvas


塞尚這張在大面積深色之中的白看起來是最顯眼最往前的,但淺色畫布前面又壓了會大幅退後的深色的柱子和靜物,使得這張畫的前後關係曖昧而和3D幻覺脫鉤,變成了處理抽象造型和構圖結構的遊戲,具有抽象繪畫的意味。


Paul Cezanne (1839–1906), The Stove in the Studio, about 1865, Oil on canvas


⮕另一篇討論空間感的文章:繪畫的品味要素:空間感

關於奇美英國國家藝廊展的文章:
筆觸呈現
構圖形式

Share your thoughts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